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技师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商榷论文范文写作 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商榷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2

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本文是一篇关于商榷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怎么写注释论文注释论文注释怎么写论文注释的标准格式

[摘 要]对初中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的质疑,结合古代相关典籍及文献资料,重点就“素琴”“泯然”“做到无”“固”等值做到商榷的文言文注释提出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人教版 文言文注释 素琴 泯然 做到无 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03

“译事三难:信、达、雅.” [1]严复先生在百年前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就曾在《译例言》中有此慨叹.“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翻译作品内容忠实原文,方谓为“信”;文辞流畅,谓为“达”;文采摇曳,谓为“雅”.其实,外文翻译如是,古文翻译亦如是.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人教版教科书的文言文注释,其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以及提高语文能力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课释亦并非无不可商之处.

以下就教学中出现的对教科书注释的质疑,整理出有待商榷的文言文注释四例,以供参考.

“素琴”为何物?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一句.在课本注释中,其对“素琴”的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显然,编者在对“素”一字的解释上,择取了有关“素”的“质朴无饰”的含义,体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行,乍看也可算文从字顺.然而如此一来,一旦联系下文,不合情理的情况便出现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下一句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课本接着对有关“丝竹”的解释为“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既然陋室中没有奏乐的声音搅扰,又如何弹琴呢?这不是不合情理么?是不是注释出了问题?

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可发现一些端倪.

首先,笔者在拜读过山东大学李剑锋教授的论文后,亲自翻阅了论文中有关典籍的原文,同样在《宋书·陶潜传》中发现有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的记载.[2]笔者继而查阅《晋书》,又在《隐逸传·陶潜》发现其中亦载: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3]从这两部典籍中,我们可以做到知,晋代陶渊明常常在酒酣兴起时弹抚弦琴以寄隐逸情志,也体现了陶渊明的雅趣.“无弦琴并非无音之琴,而是能够发出超乎具体声音之外的‘大音’.”[4]

晋代的素琴是如此,唐代的素琴是否就果真无弦呢?笔者发现人们有关人教版对“素琴”为“不加装饰的琴”的注释之质疑在网络上的讨论也相当热烈,一些网友的见解亦言之成理.为免有失偏颇,笔者亲自翻阅了众人所提及的相关唐诗原文,果然发现,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一诗中曾写道:“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5]而与《陋室铭》作者刘禹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位诗人李益与白居易,李益亦曾诗云:“素琴苦无徽,安做到宫商全?”[6]白居易与刘禹锡更是同龄人,亦曾吟道:“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7]由此可见,在刘禹锡生活的唐代,诗人们已多用“素琴”来表示无弦琴.

那么,将《陋室铭》中的“素琴”解释为“无弦琴”,如此释义是否有据可依呢?《康熙字典》中对“素”一字的解释中,即有一则“素,空也”[8]的注释.而参照《诗·魏风》,其中便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9]一句,意思是“那些君子(即贵族)啊,不要空吃闲饭啊”,此句中的“素”即为“空”义.若将“空”的注释放在《陋室铭》的注释上,则“素琴”义为“空琴”,然则何谓“空琴”呢?与生活中的“空碗”“空盘”“空瓶”一样,“空琴”即为只有琴身,而无琴弦的琴.外儒内道的刘禹锡在官场失意后,隐居陋室,借“素琴”这一意趣,寄托了自己远离案牍、安贫乐道的澹泊心境.

“泯然”是“完全”的意思吗?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取的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中有“泯然众人矣”一句,课本对“泯然”的注释是“完全”.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注释曾给笔者带来过解说的困扰.学生质疑:“‘泯然’两个字,哪个字有‘完全’的意思?”然而翻阅各类书籍,无论直译还是意译,人教版中给出的“完全”这一注释都难以做到有据可依.经过一番查找,笔者发现“泯然”应另有注释.

晚唐文学家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侯元》有“元因拜谢而出,仍令一童送之.既出洞穴,遂泯然如故”一句.[10]清代著作家、刊刻家阮元在其《小沧浪笔谈》中也曾写道:“生平著述数万言,所藏金石文字及宋栞善本不下千种,皆泯然无存.”[11]从这两篇文章中可见,“泯然”就曾有“消失”之意.

那么,“泯”一字究竟具体为何义呢?《尔雅·解诂》中就曾有“泯,尽也”.[12]可见,“泯”字曾有“尽”义.而“尽”与“消失”是为近义.再看“然”字,《广韵》释为“如也”.[13]在《诗经·邺风》中有“惠然肯来”,而在《礼记·檀弓》中也有“贸贸然来”[14]一句.可见,所谓“如也”,在释义时可以翻译为“等的样子”,起到表状态的作用.这样一来,“泯然”一词便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消失的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计划(社科)》之“通过国学教育提升我省优秀运动员人文素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态”.结合《伤仲永》的原文,为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可以在翻译时将表状态的“然”字隐去不译,直接将“泯然众人矣”译为“消失(在)普通人中间了”,意为方仲永成年后不再如年幼时天资聪颖、文才出众了,已经沦为不起眼的普通人,丢进人堆就找不着了.

“做到无”与“大概”是一回事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取了《岳阳楼记》这一名篇,在第二自然段末尾有“览物之情,做到无异乎?”一句.教科书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笔者认为,这条注解有两处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编者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对标点符号使用不合理.《现代汉语词典》对“大概”的解释意为“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15]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表估计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而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中,表估计作用的“大概”一词之后的句子,一般不以问号结尾.编者在做注释的时候,一边选取了“大概”这一表估计的词,一边使用了问号表反问,就显做到句式不通了.

结论:适合商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商榷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人教版曹刿论战注释指瑕
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该文记叙的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小胜多、以弱敌强的著名战役,因此学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
摘 要: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证对勘的方法,以《说文解字》《汉字字源》等作为古籍依据,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注释方面的校对工。

新课标人教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五则注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经典篇目,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四第四单元。对文本中的五则注释,有如下看法。1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修敬。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