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民族文学论文范文写作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兴起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兴起,此文是一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民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学杂志社民族文学杂志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历经数次变迁,不过任何一种文学史观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可能做出道德上的评判,它都是在特定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意义交换联结的网络中产生并发挥影响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作为史观的转型,随着讨论的深入实际上已经超越某种编制文学史的策略,而成为一种重新返观包含少数族裔文学的中国文学遗产的认识论转型.中国文学史也是一种歧路丛生的历史,不仅就事实的数量上来说是复数的,就其言说的方式来说也是复数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就是重述中国文学历史的无数途径中的一种,它在重写过去中也会改写未来.

关键词:文学史观知识型构多民族复数历史

20 史观历经数变,复古主义、循环论、进化论、退化论、科学主义、革命论、阶级斗争、现代化、人性等作为主题,在文学史的书写中交替嬗变,不过这只是就代表性的前沿而言,并且即使某一史观成为主流之后,并不表明其他史观就退出了舞台.

按照王锺陵的归纳,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史研究方法“承受着两脉来源:一是乾嘉传统,比较重视考据、校勘、注释以及材料的搜集、辨析,论及文学史的发展,则喜欢以出于某某、衍为某某和递次矫正前代或同时代某种弊病的思路来梳理线索.一是由前苏联文学理论移用过来的主要从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进行分析的方法.前者征实,多从罗列材料中引发议论,虽有精当之言却语焉不详;后者凌空,往往以政治思想的价值评判为其旨归.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多为纵向,而后者偏于横向;前者往往丛杂琐碎、深入不足,后者则易以主体意识代替客体对象,以至有时客体对象竟纯粹成为主体意识的寄托所在.”基于对此的不满,他在《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中提出的“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这一新概念,所要求的乃是尽力贴近时、空、质连续统一的原初的历史,其目的即在于反对纯主观论.值得强调的是,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乃是“一种对于复杂性问题的整体把握方式”.这一把握方式的哲学基础有三:主客体的浑融和相互生成,时空的并包、转换,非线性发展观.19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方法论热”和“重写文学史”的浪潮,某种程度上促使少数民族文学主体的觉醒,尽管具体的文学史写作还在固有路途中沿着惯性行驶.首先,文学史作为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总是滞后于具体的观念现实;其次,文学史大部分是作为文科教育的基础,不可能过多突破已有的知识成规;复次,从具体的操作来说,绝大部分文学史的写作并非一人完成,为了平衡统一,往往只能选择最稳妥和最多人接受的观念来运作.因此,只有那些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文学史才可能产生新观念的转变.

某一文学理论上的探索,落实到具体的文学史写作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更主要的,任何一种文学史观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也不可能做出道德或价值论上的评判,它都是在特定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意义交换联结的网络中产生并发挥影响的.文学史作为现代产物,古代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现代的追溯和重新恒定.文学史观也是现代性生成的不同面相,少数民族文学之所以不被“中国文学史”——大致等同于古代文学史——刻意划分出来,和文学史起初就是建构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本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学”后来被某些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当作现代文学学科的一个次属系统倒是理所当然.

朱德发在《评判和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一书中谈到“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学科系统”时认为应该把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其中,因为“它是现代中国文学通史的总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是现代中国文学史大厦的重要构成部分”.1990年代初曹廷华、胡国强主编《中华当代文学新编》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为题用九章的篇幅评介了1990年代以前19位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诗歌小说散文各体裁均有涉及且比较全面.1990年代末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侧重“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分析了颇具典型的少数民族作品.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厚厚的上下两卷48万余字只在上卷的十七年文学中有一小节谈“少数民族诗人诗作”,所选诗人诗作和陈思和教材选的部分大同小异;新时期文学则未另开专节讨论少数民族文学,虽有几位出自少数民族的作家列入,如张承志,但并未将其作为少数民族的作家来看待.

也有从少数民族文学视角出发的文学史,比如吴重阳著《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论》、《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李鸿然主编《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整体进人汉语文学史填补了空白.尽管如此,由于语言障碍,这些文学史的作者都难以全面地占有材料,甚至忽略了一些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并且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这大约是一切作者无法穷尽所有资料的宿命.特·赛音巴雅尔依据其主编《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的经验,组织了“一批既懂本民族语言又精通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人员”,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后来又进一步扩充编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选介1949—1998年间的作家达290多位,其中少数民族作家有50多位,唐达成在该书的序言中评价说“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少数民族的作家作了较认真、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述.等因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少数民族文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将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和汉族文学同等位置的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但是这种尝试影响并不很大,而作为一种知识性更主要的文学史著作,如果没有影响力,就难以发挥其作用.李鸿然后来130万字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虽然强调历史和审美的统一,在资料上做了较大范围的搜罗,实际上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作者只能就目力所及进行论述,尽管具有“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宏观统摄的高屋建瓴.

从这些现当代文学史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书写者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学特有的差异性质;另一方面,却囿于特定的框架无法使之张扬.文学史既然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总是会需要编制情节、按照某种始终如一的观念,以前后一体的历时性顺序连贯起来.差异性内容如果不能够被整编,那么就只有舍弃.少数民族文学由谁来定义?如何定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少数民族文学随着其自身的发展正在积极改变着定义行为,传统的权威定义者虽然逐渐改变闭目塞听的不作为,而意识到了这种互动的趋势,却很难将之纳入到综合性的书写实践之中.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就是个典型的案例.文学史观里面有个关于“文学”和“文学性”内涵的界定问题,任何带有普遍意义上的界定,都会使少数民族文学陷入左右失源、前后无据的窘境.文学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即它的分期和政治史、历法的分期有不一致的地方,否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民族文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民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当代中国几次文学论战看理想文学批评之建构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十七年”时期姚文元所参与的文学论战、“文革”结束之后的《苦恋》论争风波以及2000年初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战,代表了当代。

日本中国文学史观建构1882—1912
摘要:本文以1882年至1912年间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为对象,对其体现的中国文学史观加以考察,指出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以汲取西方文化为主,但至。

文化转型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
摘 要:随着文化转型的逐渐深入,中国当代的女性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创作风格从一开始的单一化向着多元化迈进。本文在阐述女性文学的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

新世纪中国三种文学和出版的关系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出版呈多元化。严肃文学出版依旧占据主流,但是发展速度放慢,读者群逐渐缩小。快餐文学与IP文学异军突起,每年会制造若干。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