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母语论文范文写作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大学英语类母语课堂环境构建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母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大学英语类母语课堂环境构建,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母语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母语论文参考文献:

母语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类期刊英语专业文化方向论文大学英语论文大学英语杂志

摘 要: 二语习得不仅包括对目标语言的学习,更和目标语言文化学习紧密相关.Marysia Johnson认为二语能力的发展是成为目标语言文化积极参和者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环节.本文尝试探究如何在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构建“类母语”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成为目标语言文化的积极参和者.

关键词: 社会文化理论 大学英语 “类母语”课堂环境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应该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此国内诸多外语教育研究者看法颇为一致.如束定芳等(1998)认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语言运用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将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涉及学习者本身的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其他知识和情感因素.文秋芳(2002)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不仅能用英语和他人交流,同时要做“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夏纪梅(2002)认为这种能力的本质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能力.可见语言习得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载体.文秋芳(2010)提出要相信人和社会,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融为一体的.那么,人和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是怎样融为一体的呢?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习得理论

维果茨基用社会文化理论辩证地解释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由生物决定的心理系统包括记忆、注意等,一旦遇到文化物品、活动就被重新组织成了一个新的、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这个心理系统是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生物因素提供必要的功能,文化因素则使得人类有能力从外部有意识地协调这些功能.因此,外在社会影响并改变人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反过来影响并改变外在社会环境,二者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

对语言学习而言,社会环境不仅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是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来源.同时,语言作为人类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的语言、认知和社会发展都是社会文化构建的,所以学习和发展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社会过程.

和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习得观念不同,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来源既不是语言习得装置,又不是其他机制,而是来源于真实社会环境中语言的使用.由于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语言能力应当反映某一特定社会环境的特征,所以它没有置于学习者的大脑中,而是置于多维的社会环境及学习者接触到的各种话语实践中.并且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不应被视为抽象的形态、句法规则和结构,而应被看成各种社会环境下的话语(speech).

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他们需要体验、吸收、输出目标语社会文化中的新话语.其中,新话语的输出需要在类似母语环境的真实生活中发生,发生在和他人交往和互动中.维果茨基认为和他人交流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无论是环境或内在语言机制都不能单独提供的语言知识.

然而,学习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独立完成交流的,为此他提出了“搭建脚手架”和“最近发展区”这两个概念.交流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他人协助或自我协助作为脚手架促进“最近发展区”的产生.学习者首先在和他人交互中接触并展现新的语言形式和功能,随后将这些形式和功能内化,使自己能独立使用语言完成交互任务.

由于语言能力置于学习者接触的话语实践中,因此习得发生在交互过程中,而不是交互的结果.交互中他人协助或自我协助发挥脚手架作用,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所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即实现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前进.就交互形式而言,口头交互是基本手段,以对话式交互最为常见.

三、“类母语”课堂教学環境的构建

1.对二语教师的要求

如何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构建“类母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呢?

和教师而言,首先要对课堂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长期以来教师、教材、知识点一直被认为是课堂的三大要素.授课模式基本是教师按照教材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但当我们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看待二语习得时,则需要把课堂看成一个社会文化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下培养学生积极参和到目标语言文化里;另外,课堂要尽可能反映外在社会文化的现实,我们不能创造一个和外在真实世界不一致的人造环境;第三,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属于个人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通过对话式交互帮助学生实现各种体裁话语的输出.

其次,教师对课堂上的交互要有新的认识.在讲座、教师提问等一些形式的交互中,参和者的权力是不对等的,而Van lier认为保证对话中参和者权利对等很重要,即每个参和者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决定谈什么,谈多久,和谁谈,以及什么时候结束谈话.因此,保证每个学生在对话交互中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是教师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二,交互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协作式对话、知识构建型对话等.日常对话通常具有区域性、未计划性和后果不确定性等特征.因为这些特征,Van Lier(1996)指出课堂上的对话交互不能局限于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型对话,还应包括和实际发展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并且能力相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为有效.其三,教师要避免对交互结果进行刻意的引导,接纳并鼓励对同一问题的多种理解.

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学习.最近发展区不仅指社会支持,还是关于意义的社会协商的场地.因此,最近发展区是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表达相互理解的场所.既然有着不同目标、资源的人互动时,认知会发生变化,那么二语教师就可以大胆地创造各种互动的可能,理解的不同正好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机会.二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互动活动让学生实践,学生的母语背景和二语能力都不尽相同,正是这种差异让学生获得对同一现实的不同理解,而这才是社会的真实状况.

结论:适合母语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母语电影孩子是谁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能力
【摘要】课堂互动是学习、使用语言的重要方式,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以支架式帮助概念为依据,重点关注师生双方互动,聚焦互动的。

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英语在大学学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英语四六级证书几乎是应聘时必不可少的一块敲门砖。但最近几年,高校对英语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却忽视了中国传。

将中国文化带入大学英语课堂
摘 要:本文联系高考英语改革实际和大学英语CET考试的现状,分析了现今大学英语教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存在的不足,尝试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

基于象似性理论大学英语词汇认知
摘要: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象似性现象,如形态象似性、词源象似性、语音象似性。本文主要从词源和形态角度探讨词汇的理据性或象似性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