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建构论文范文写作 乡村的历史和建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建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1

乡村的历史和建构,这篇建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历史杂志如何写历史论文

摘 要:乡村社会所能反映和涉及的问题并不仅仅囿于乡村有限的范围之内.通过田野考察以及借助--I-~i史文献,我们应当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考量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湖南醴陵南部盐山寺十姓所组成的乡村社会,自明代以来,其内部活动的中心虽然随着大历史的变迁而改变,但始终保持着稳定性与统一性.通过盐山十姓后人的追述,我们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建构过程,既有地方的自我塑造,又有国家权力的渗透,乡村的建构过程与王朝的典章制度、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关键词:乡村社会;移民;里甲;宗族;寺庙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研究与上个世纪初梁启超提出的“新史学”口号,以及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梁氏认为以往中国的历史,“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史学应该关注普罗大众的要求被提出来.而随着“西学”传人中国,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为研究普通百姓的生活提供了社会人类学的功能主义研究方法与乡村社区研究的范式.由此,国内外的一大批优秀学者参与到中国乡村社区的研究中来,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取得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此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乡村研究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才得以振兴,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注重国家制度与基层社会的互动.乡村研究作为区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局限在乡村本身,而是可以与区域社会、国家的典章制度、朝代的更替等“大历史”联系起来.除此之外,包括宗族、宗教在内的乡村组织与权力的建构,也离不开国家话语.本文以盐山寺的十姓乡村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一个湖南乡村的社会结构及其建构过程.

一、移居历史与“江西填湖广”

盐山寺在湖南醴陵南部,现属于大障镇辖区.民国《醴陵县志》载:“盐山寺,在治南五十里等,明宣德间,十姓重修.”据《醴南十姓盐山寺谱》(以下简称《寺谱》)载,这十姓是:门村谢氏,大障文氏、杨氏,枫林黄氏,塘邨邓氏,沙洲湾刘氏,盐山陶氏,鳌溪黄氏,横塘李氏,渗塘易氏.很明显,这十姓分布在九个村落中,其中文氏与杨氏共居一个村落.据《寺谱》各姓祖先履历记载,其迁醴之时均在元末明初,而且多为江西人:门村谢氏元至正二十一年自江西洪都信州至醴陵屈塘门村;大障文氏、杨氏明洪武末年由江西萍乡来;塘邨邓氏原籍江西安福县东乡瓜畲梅魁,以“元(至)正甲辰兵变”徙居而来;渗塘易氏明初由江西泰和而来;盐山陶氏明洪武初由江西丰城而来;沙洲湾刘氏于明洪武二年而来,来地不详;枫林、鳌溪两黄氏始祖是兄弟,他们的父亲卒于明洪武八年,则可推测他们两兄弟也是在明初迁来;横塘李氏于明洪武四年由吴迁来.

十姓中均于元末明初迁醴南,其中有六姓可确定来自江西,这与元末明初的战乱以及“江西填湖广”的大背景有关.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是最早研究湖南移民的力作,其结论“可概括为两条,其一,湖南人主要来自江西;其二,江西人主要移自元末明初”.这十姓祖先于元末明初迁居醴陵,与谭其骧的研究正好相符.联系元末明初的社会背景,醴陵县受局势影响,战乱不止,史载:“(元至正)十二年,红巾贼据醴陵屠杀.蕲水红巾贼徐寿辉分兵四出,连陷湖广、江西诸郡.伪将陈友才据醴陵,肆行屠杀等.二十年,陈友谅遣统军元帅驻醴陵等.二十四年八月,明太祖遣大将徐达徇荆湖诸路.陈理降,土酋易华以醴陵附”.战乱必然导致大量土著逃亡或丧生,人口急剧减少.据史书记载,“历代兵燹,元为最惨.旧志建安山,俗呼油尖寨,元末居民避乱立砦于此.又云元明之际,土著存者仅十八户”.以致醴陵有大量的江西“客民”移入:

县境以内,率多聚族而居.在数百年前,皆客民也.相传元人入主中国,分蒙古兵驻防内地,恣意杀戮,土民恐祸之及,相率迁避.及大乱稍定,则他省人又复迁居此省.醴陵接近江西,故族姓亦以来自江西者为多.考其时,皆在元末明初之际.

曹树基根据民国《醴陵县志·氏族志》的统计,截至1948年,各代迁入醴陵的氏族有509个,其中有325个来自江西,占统计氏族的64%;而在各代迁入醴陵的325个江西氏族中,洪武年间的氏族168个,占约52%.据此计算,如将元末迁入醴陵的氏族算上,比例应该会更高.

为什么元末明初迁入醴陵的移民中主要是江西人.其一,湘赣两省相近,而醴陵直接与江西接壤,所谓“湘赣接壤,故是时迁入者,以赣西赣南一带之人为多”.其二,元代至明初,江西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湖南地区.洪武二十六年,江西每平方公里49.1人,而湖南每平方公里10.6人.江西人口密度是湖南的4.63倍.其三,明初政府的移民政策.洪武三十年,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县民上书:“武陵等十县,自丙申(元至正十六年)兵兴,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邻近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迁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朱元璋“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虽然在此论及的是武陵等十县的情况,但可以以此推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明初土旷人稀、无人耕种的情况,而江西人口则多“无田失业之人”.醴陵是从江西通往湖南的重要通道,必定有不少人在迁移过程中就近定居,不再往西.自江西来的六姓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迁入醴南的.

二、十姓联合与里甲户籍、里社制度

盐山寺十姓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寺谱》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虽然《寺谱》中的各部分是由十姓中不同族人撰写,但他们在行文中常自称“吾十姓”、“我十姓”.他们是因为怎样的原因而联合并形成认同的呢?这十姓自称所在的十六都,在康熙二十一年之前的清代及明代,原属于醴陵下二十四都.结合文献,我们可知其联合与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里甲制度密切相关.《寺谱·十甲考》记载:

古者十户为甲,彼此诘察,防容隐奸宄也.明初但以之督办贡赋,均给徭役而已.考明代征粮之制,每都设自一至十甲,以粮裕者坐甲,余每年点一甲充里长.凡崔征粮饷,运解南漕,以及军需杂徭,俱由当地里长调夺.定例十年九空,轮流承替,其余零星小户,附之散甲,推粮过票,谓之粮坐某甲.明末各甲粮户消长不一,成规日变,弊端日出.清初犹沿旧例.及康熙廿一年,罢甲改都,废排年,除里长,一切公私度支,悉从粮内输将,民得自行报纳,谓之某都花户.换甲为户,十户轮年,称为户首,故谚有之曰:千硕粮田由户首.所谓户首轮年者,仍未失征催旧规耳.

结论:关于对写作建构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建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以学为导向的低小多快初中历史课堂建构探究
[摘要]低小多快是当前教学中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它不仅契合学为主体的课程标准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不谋而合。文章立足于此,首先概述了低小多快。

乡村传统生活伦理建构
摘 要:范小青通过一个自幼患有脑瘫,头脑不清楚的人—万泉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后窑大队历史的变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浓重的乡村传统生活伦理的小社。

文化身份建构和汉语小诗历史书写
摘 要: “小诗磨坊”诗群是泰华文学史上闪耀的明珠,已引起汉语诗学界持续的关注热情,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形式和情感的内部探讨,却忽视了这群诗。

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三位一体整体保护模式的建构
【摘要】磁器口历史街区作为重庆山城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街巷格局与巴渝民俗是其魅力所在。因此,基于对磁器口街区现状保护与其魅力延续的思考,在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