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写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维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维度,本文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投稿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摘 要〕 日常生活世界是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自觉.关照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以日常生活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行动指南,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个体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世界,理论自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40-03

一、马克思主义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逻辑

以日常生活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和日常生活对接.的确,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特别阐释“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层次上和日常生活保持着独特关系,呈现出了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逻辑.

其一,“人们自己的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根本视域,是世界观得以产生的基础.早在任《莱茵报》主编时期,马克思就曾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生活排除在理论视阈之外、陶醉于纯粹的抽象思辨、构造自我完满的哲学体系的做法.他一方面批评德国哲学脱离实际,艰涩、孤芳自赏的弊端,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对哲学的理解,把哲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当作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1 〕 (P58 )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1 〕 (P73 )所以,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世界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人的世界,正是在此视阈下,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社会生活实质的实践性,发现了人类历史的秘密,构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其二,日常生活的现实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动力.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现实生活包括非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个人全部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构成了非日常生活领域.在对二者的关系理解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世界和意识存在的前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1 〕 (P67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简单事实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 〕 (P776 )

马克思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意义,但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对实际地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和资本家的经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进行了考察,由此构成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基础.由于劳动是人对自然的关系活动,是日常生活首要内容和展开的基础,所以,马克思首先对资本主义劳动进行了批判,由此发现了一个最常见的基本经济事实,即劳动者及其产品的异化,进而指出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异化,并透过劳动异化看到了劳动和人的关联性,即劳动是人的生成过程.所以马克思把劳动的自由、劳动的权利,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的归属看作是使劳动者从日常生活各种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前提条件,进而指出了劳动异化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及人的解放问题.这就触及到了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物质根基,即只有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切入了现实生活的物质根基,而不是形而上的绝对理念式的诉求,所以才把工人阶级生活的改造,诉诸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关系的历史性改造的基础上,开启了生活改造的现实路径.正由于此,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变革理论,而是生产方式的革命的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和列夫菲尔、赫勒等日常生活文化批判理论质的不同.

其三,日常生活的解放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最后体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是通过在实践中否定束缚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的最后体现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消灭,劳动异化消灭,日常生活的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范畴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为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 〕 (P85 )

上述三个层面说明: 第一,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视阈, 马克思主义正是从现实的个人的生活出发创立了实践的世界观.所以,马克思主义走向日常生活不是外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权宜之计,不是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品位,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的根本要求.第二,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研究,是对主体和世界的关系、对人自身价值和人生存意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注人、发展人、解放人的人文情怀.这是马克思主义关注日常生活的旨趣所在.第三,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是一种实践哲学式的关注,它从日常生活出发,但又不囿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反思和超越.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维度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和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活化.从理论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不是生活哲学;从效用上讲,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囊括大众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为大众提供立竿见影的工具.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针对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生活的内在关系时说到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某种人类哲学或宇宙奥秘,它并不应该责无旁贷地从改变敲碎熟鸡蛋的习惯到尽快去除小黄猎犬的虱子种种事情发表意见.马克思主义,笼统地说,叙述了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是如何转变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讲起体育锻炼或封嘴进食是否是最好的减肥之道,没有引起你的兴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妇女运动目前对百慕达三角仍然一言不发,也同样不是它缺点.” 〔3 〕 (P33-34 )看不到这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结论: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当代中国流行文化
摘 要:当代中国的流行文化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每个人的言行和心理,但是当代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

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 要: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重点问题,。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摘要: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发挥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大众化。中国农民传统文化植根于农民群体,具有深厚的平民特质,大众化内含于其中,可借。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维度主体机制和路径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而“为什么人”、“为人的什么”和“怎样为人”三个问题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的密切相关的三个环节。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