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本真论文范文写作 师生协同高校思政课教学本真追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本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师生协同高校思政课教学本真追求,这篇本真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本真论文参考文献:

本真论文参考文献 思修课论文思政论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结课论文

[摘 要]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思政课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沟通交流所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共识”的课堂教学过程.师生协同发展是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真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师生协同发展的实现需要开放教学空间,营造师生协同发展的主体场域;重构教学内容,打造师生思想共鸣、协同发展的现实媒介.

[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协同发展;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68 — 02

一、 前言

大学生思想特点通常带有很强时代烙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他们精力旺盛且富有求知欲,追求自己的独特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反对传统的灌输式强制教育,追求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而思政课教学异于其他学科课程,带有鲜明的“思想教育”特点,加之沿袭千年的“尊师重道”传统儒家思想,使得思政课教学难以摆脱“灌输说教”嫌疑.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师依然是教学“主角”,课堂讲授处于绝对地位;教师依然是教学“权威”,课堂呈现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和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相背离,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扼杀了思政课教学的魅力和艺术.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理想,德育实效性不高,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出对思政课的消极抵触.借助“主体间性”视角,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元素——“师生关系”,以期帮助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走出困境.

二、主体间性视角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

(一)主体间性的基本意涵

由笛卡尔开创,康德奠基的主体性哲学,缘起于对古代和中世纪的群体*本位和神性至上的批判和否定.因其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的彰显,得以将人从中世纪黑暗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推动历史进步.但日益发达的科技理性在巩固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人的主体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主体性的自我异化,陷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和“人类中心论”的实践困境之中.

20世纪中期,在对占有性主体性的反思过程中,西方哲学家提出了“主体间性”的范畴.最早提及“主体间性”概念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其将“主体间性”定义为自我共同体——一种在各个主体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马丁·布伯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通过对话所形成的“我——你”关系;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界定为人和人在语言沟通交流中所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和“共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体间性的基本意涵: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和人通过语言对话和行动交往所形成的相关性和共识性.

(二)主体间性视角下之高校思政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根本旨归应该是“成人”——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从教育的整体性角度而言,人的发展既包括学生层面的发展,也包含教师层面的发展;“成人”既是“成就”学生的德性和德行,同时也是“成就”教师的德性和德行.目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诸多研究追求“成人”目标的实现时,将“成人”目标全部落在了学生层面上,而教师层面则往往被忽视.这种忽略教育整体意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必然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走向单一的“教师”主体论或“学生”主体论,出现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主——客”二元对立困境.

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思政课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沟通交流所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共识”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德性和德行的完善是促进学生道德生长的内源性基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身德性和德行的完善,吸引学生“听其言、信其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仰、坚定的政治方向.学生对教师德育效果的反馈,会引导教师探究反思自身德性和德行的完善和否.思政课教学应该是在师生互动中,师生双方德性和德行的完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是相对独立、地位平等的主体.借助于师生对话、师生交互式教育,可以将传统思政课教学将学生当作客体进行灌输的强制方式,转化为师生间 平等、共同参和的合作式方式,提高思政课实效性.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承认教师的主体地位,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一你”关系,师生在交流或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思政课教学究其实质应该是师生良性互动、协同发展.通过主体间性的视角来审视思政课教学,可以有力化解传思想政治教育中统师生“主——客”二元对立困境,消解师生对立,保持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张力.

三、师生协同发展: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真追求

(一)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师生协同发展价值追求的起点

打破二元对立,吸引学生融入教学,教师需要主动在深层思考的基础上,探索自身专业发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思政课教师,可以以其不落俗套、不拘形式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打破教师“独角戏”, 真正形成师生“对话”和师生“交往”.所以说教师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驾驭,令思政课教学更有吸引力和更富实效性,是实现师生“对话”和师生“交往”的前提条件.别具一格、耳目一新的教学艺术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思政课教学“成人”功能——“成就”学生的德性和德行.

教师只有关注和反思自身的专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各种方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并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从而“成就”教师自己的德性和德行.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师生协同发展之教育价值追求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起点.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本真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回归本真的名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抬头率低、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仅采取传统的填鸭式课堂。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对大学生来讲具有极大的作用,纠正大学生偏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高校也是大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主要阵地。为了能够提。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
摘要: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的迅速,有关教育的革新也显得尤为迫切。思政课在我国的高校里虽然已经开设很久,而且关于思政课的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善。

高校思政课教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探析
摘 要: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

论文大全